中南半岛的力量天平

日期:2025-11-01 16:46:46 / 人气:5


《影响深远的中泰铁路》一篇曾介绍,东南亚分为中南半岛和周边海岛两部分。中南半岛上有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西马)和新加坡,海岛上则分布着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文莱和东帝汶。从基本盘来看,半岛的人口和土地面积约占东南亚的四成,海岛占六成,而GDP占比则大致呈现一半一半的格局。
《外交事务》杂志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两个东南亚: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指出了一个关键认知偏差:西方的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习惯于将东南亚视为一个完整区域,但实际上该地区7亿人口说着数百种语言,信奉不同宗教,在制度、规模、地理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今日才有,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冷战时期:当时美国与东盟的五个创始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结成同盟,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则属于苏联阵营。
随着近些年中国不断深化同东盟的关系,东南亚已逐渐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集团:大陆国家集团和海洋国家集团。
“大陆集团”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这五个完全位于中南半岛的国家,它们的经济联系与政治立场正越来越倾向中国。中越、中-老-泰以及中缅之间均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大型跨境基础设施,柬埔寨的云壤基地更备受各方关注,与西沙、南沙基地形成三角据点。从底线场景评估,上述五国大概率会站在中方一侧。
“海洋集团”则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代表,这三国共同拥有马六甲海峡这一战略要地,目前在中美之间采取了谨慎的对冲策略。从硬实力角度看,1970年代美国从越战撤退的历史已证明其无力维系在中南半岛北部的军事存在。彼时中国国力尚弱,局面尚且如此,时至今日更无人会幻想美军有能力到中南半岛耀武扬威。但印尼、马来西亚(算半个岛国)和新加坡毕竟是海岛国家,考虑到美国根深蒂固的海上霸权,它们在处理对中、对美关系时难免心存顾虑,态度更为谨慎。文莱和东帝汶作为小型国家,在此暂不展开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在东盟内部是一个“异类”。它与其他东盟国家的关系相对冷淡,比任何域内国家都更依赖“非亚洲伙伴”,尤其是美国。
经常有朋友扼腕叹息:为什么老祖宗几百年前没把中南半岛收入囊中?这就不得不提及地形的深刻影响。去过滇西、滇南等地的人想必深有体会,中缅、中老边境地形极其复杂,山高林密且河流峡谷纵横交错;即便是中越边境,也只有防城港沿海一带存在狭窄平地,向内深入便是广西十万大山。这些崎岖的山区丛林不仅将中国与老挝、缅甸、越南隔开,更使中南半岛腹地与中央王朝隔绝了数千年。
历史上,中央王朝通常通过册封土司、藩王等间接方式在这些地区施加影响力,以避免成本过高的直接统治。以缅甸方向为例,元朝、明朝期间缅北曾有麓川国,首都位于今云南瑞丽附近,其首领被封为土司。后来麓川国对明朝滋生反意,朝廷出兵重创麓川势力,却意外打破了缅甸南北力量平衡,缅南兴起的缅人政权乘虚北进,于1604年灭掉麓川国,奠定了今天的缅甸版图。简而言之,中原王朝对周边叛乱往往陷入“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的困境,国力鼎盛时出兵收拾,国力下滑便听之任之,成为长期的棘手问题。
再看越南方向,古代越南与朝鲜类似,都是中国的藩属国。1728年,安南国王上奏雍正帝,希望清朝将120里有争议的领土划给安南。清朝起初答应给予80里,安南国王仍不满足,继续上奏“奉敕悔罪”以表忠诚。雍正帝见其“忠良”,遂大笔一挥将剩下40里也赏赐安南。史书记载雍正的回复:“朕统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隶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吾土。此四十里地,在云南为朕之内地,在安南为朕之外藩,一毫所分别。”
时间步入二十一世纪,技术的进步已彻底改变了古代地理隔离的格局,公路、铁路、管道不再因山川丛林而止步。随着中越、中-老-泰、中缅交通连接的日渐紧密,中南半岛上的大陆国家开始与中国建立起紧密的物理联系。中老铁路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老挝作为内陆国,原先十分封闭,而铁路开通后,中老跨境贸易量飙升。许多中国商人赴老挝租地,雇佣当地人种植国内所需的农产品和水果,国内的建材、消费品也大量涌入老挝市场。
在缅甸,长年内战延缓了连接中国与印度洋的公路、铁路项目,但中缅油气管道仍保持稳定运行。事实上,根据中缅两国2011年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将全资修建一条长1215公里、连接皎漂港(中缅油气管道起点)、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与云南昆明市的铁路,条件是落成后由中国运营50年。因缅甸方面顾虑重重,项目一度搁置。直至2023年12月,中缅签订补充协议,调整了持股比例等重要条款,据悉中铁二院已在缅甸境内就木姐至皎漂段启动前期勘测工作。
即便长期对中国影响力持谨慎态度的越南,近年也加大了对华互联互通力度,双方正紧锣密鼓地翻新跨境铁路。促使越南转变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量中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尤其是以河内为中心的红河三角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中国对外拓展影响力的标准化流程:经济利益先行,地缘手段跟进。
《外交事务》杂志文章对此评论道:“东盟国家将继续分化,东南亚大陆很可能成为中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中国不会对这些国家行使绝对权力,但将比任何其他国家拥有更大的影响力。特朗普总统似乎被势力范围的想法所吸引,他试图重申美国在西半球的主导地位,同时更加尊重俄罗斯在欧洲的利益。也许美国最终会将东南亚大陆视为中国自然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希望减少国际承诺的美国来说,停止与中国竞争可能是有意义的。”
放眼全球,仅有三块区域具备孕育全球霸权的潜力,分别是北美、欧洲和东亚。欧洲的问题在于长期分裂且腹地有限,更像是亚欧大陆深入大西洋的“半岛”,地缘进取方向仅东欧平原一处。中国则不同,实际上拥有三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战略方向:西伯利亚、中亚和中南半岛。
《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一篇中曾介绍,中方的“核心战略空间”包括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北部——1949年之后中国曾在这两个地区进行过境外战争。回顾历史,美国用了近两百年时间才整合北美,继而问鼎全球。中国目前仅巩固了部分核心战略空间,无论从战略深度还是自给自足角度看,与北美大陆仍有相当差距,至少需再整合一至两个次级地缘板块(如中亚、西伯利亚、东南亚),才能与之相媲美。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