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蹭来”的晚饭:80后海归与千亿钙钛矿赛道的十年征程

日期:2025-10-24 14:01:27 / 人气:7


杭州,长江三角洲的创新高地,亦是光伏下一代技术革新的重要孕育之地。朝着余杭区前行,穿过熙攘城区,杭州未来科技城映入眼帘,全球首家实现第三代钙钛矿光伏组件量产的企业——纤纳光电,便扎根于此。公司LOGO由一只三足金乌与太阳元素构成,这只源自中国传统神话、驾驭日车的神鸟,恰似纤纳光电在钙钛矿赛道上的角色:以光为媒,开辟新能源未来。
2024年10月,《中国企业家》见到纤纳光电联合创始人兼CEO姚冀众时,这家已成立十年的公司正处在他口中的“危机时刻”。光伏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周期低谷,投资放缓、信心重铸,这对作为下一代技术的钙钛矿形成极大打击。但转折伏笔早已埋下——今年5月,公司CTO颜步一以论文第一作者暨通讯作者身份,在顶级期刊《科学》发表钙钛矿研究成果,团队攻克了钙钛矿薄膜大面积制备中结晶均匀性的世界性难题,实现平米级组件稳定批量生产。业内共识:这是钙钛矿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一跃。
“我一直不怀疑‘光伏能用’这件事。”采访中近十次提及这句话的姚冀众,将这项突破视作新起点。在他的规划里,钙钛矿必然是光伏下一代技术路线,而这场关乎能源革命的创业征程,始于一场充满偶然性的“蹭饭”。
“蹭顿晚餐”:十字路口的创业邀约
2014年,还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的姚冀众,面临着海归博士的典型选择题:海外工作、回国就业或回国创业。彼时的他尚未明确方向,直到一场偶然的招商推荐会改变了人生轨迹。“听说所在酒店晚餐不错,就和同学想去蹭个饭。”姚冀众回忆道,正是这场浙江省在海外的招商活动,让他第一次系统了解国内的创业环境与政策。
交谈中,姚冀众得知国内已将钙钛矿相关产品列入重大专项,却尚无企业真正启动产业化。“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机会。”于是,在同步准备毕业论文的紧张阶段,他着手筹划回国创业。他首先说服了从浙江大学赴澳大利亚读书的同学颜步一——两人对钙钛矿前景高度认同,又在回国后成功邀请杨旸加入,三位光伏专业背景的浙江大学校友,搭起了创业的最初班底。
这段“蹭饭”奇缘背后,是姚冀众与光伏行业的长期羁绊。2006年本科就读浙江大学时,他便将有机光伏材料定为研究方向,还曾赴光伏商业化“鼻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就毕业于此。“一个类似小电站的并网实践课有12个学分,手把手教你太阳能电池从0到1。”那时觉得简单的课程,后来成为他创业的技术基石。
见证晶硅技术成熟的同时,姚冀众也看到其成本瓶颈:晶硅生产依赖高纯度硅料与复杂提纯工艺,而有机光伏材料成本仅为晶硅的十分之一,且制备过程更低碳。“教授带我们算过账,按度电成本模型推演,光伏未来一定比煤电便宜。”这份认知,让他从理论学习转向应用实践,不断追问自己:“学的东西怎么才能用在社会中?”直到攻读博士期间跟着导师涉足钙钛矿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研发,他才算真正扎进这条赛道。
“998号玻璃楼”:从3人到300人的十年攻坚
2015年回国后,姚冀众与两位合伙人在杭州未来科技城998号玻璃楼一楼,用几百平方米的门面房搭起简陋实验室。“没有现成设备就委托加工,没有成熟工艺就自己摸索。”他笑着回忆,团队招的第一个员工是出纳,初期资金则来自政府创业扶持与东拼西凑的近2000万元——在当时的钙钛矿赛道,这已是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
彼时的钙钛矿还是“冷门技术”:2015年晶硅几乎垄断光伏市场,实验室光转化效率达26%,而钙钛矿电池效率仅3%。“对需要多少钱、公司要到什么规模都没明确概念,PPT上的技术迭代、成本控制、产能释放更多是理想承诺。”但纤纳光电的第一步还算顺利,成立第一年就拿到超1000万元投资,投资方是浙江一家深耕新能源的上市公司董事长。
2017年,纤纳光电第一次走入行业视线——小试线产品打破钙钛矿小组件效率世界纪录,吸引了更多资本关注。但姚冀众深知,数据突破只是开始,从实验室小尺寸样品到工业化大尺寸产品,隔着巨大鸿沟:“小样品能做到18%效率,放大到1.2米×0.6米组件,效率可能掉一半,结晶可控性、镀膜均匀性、封装工艺都是难题。”
仅搭产线这一关,团队就用了四年。2019年计划在衢州建设20兆瓦中试线时,遭遇工地停工、设备运输受阻,姚冀众只能在杭州远程指导施工;2020年底,这条全球最大钙钛矿中试线终于投产;2021年,首款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产品推出,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端的跨越。“那时最大问题不是钱,是技术,要证明的东西太多了——技术可放大、效率不跌、能使用20年。”艰难时刻,他甚至要反复说服自己“确实能够搞定”。
不同于晶硅的成熟体系,钙钛矿是全新的材料配方与处理工艺,从设备到生产方式均无借鉴经验。“没办法用次数衡量,一直在循环试错,你想不到会发生什么。”姚冀众坦言,中试线落地阶段极其“痛苦”,团队要解答“实验室能做好为什么放大不了”“放大了为什么量产不了”等一连串问题。直到2019年起三峡集团旗下投资主体连续三次投资、北京能源集团入局,他才更明确方向:“央企不仅给钱,更给了信任背书。”
周期低谷中的“闯关”:从技术导向到市场为王
姚冀众习惯于从成本反向推算发展进度,2021年成为关键节点——试线产品验证成功,放大后也能稳定量产。2022年,公司快速投产全球首条百兆瓦级钙钛矿量产线,规模扩充至近200人,销售团队初步搭建。那一年,姚冀众四处奔走拿下首个客户,落地首个BIPV项目,“不预设哪个市场不能做,目的是打开市场”。
2023年被姚冀众定义为“公司日子最好过的一年”:彼时晶硅电池价格较高,钙钛矿产品凭借不到2元/瓦的成本,在部分项目上具备价格优势,公司营收达千万元级别。他一度认为“钙钛矿的春天就要来了”,并投入近3亿元布局吉瓦级产线。
但光伏周期波动来得猛烈。2023年晶硅价格从年初2.3元/瓦跌至年底1.3元/瓦,而纤纳光电钙钛矿组件成本仍在1.9元/瓦左右。“一下子从‘好卖’变成‘卖不动’,我们才意识到光靠技术领先不够。”姚冀众说,这是公司第二次转变:从研发核心导向生产销售,再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2023年,他明确以销售、客户为中心,完成销售团队重组。
尽管行业承压,姚冀众仍有底气:2022年完成的D轮融资至少能撑3-4年,“资金情况一直在安全红线之上”。2023年公司出货13兆瓦,2024年预计出货20-30兆瓦,进入“求稳”阶段。他清楚钙钛矿成为主流的时间需后推,当前首要目标是“用2年左右在度电成本上实现超越”。
市场预期正在向好。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国内钙钛矿电池市场规模将达37.5亿元,2030年将增至950亿元。面对千亿赛道,姚冀众感慨:“制造业创业比互联网慢多了,我们十年才从3人做到300人,还没盈利,但只要技术方向对,客户认,就有希望。”
结语:“想清楚为什么做,然后熬下去”
“别指望一步到位,从0到1难,从1到100更难。”姚冀众这样总结创业十年:早期管研发、采购,现在更多盯市场和政策,团队要跟着企业一起成长。最让他欣慰的时刻,是看到电站并网发电的瞬间,“每次都觉得值”。
从一顿“蹭来”的晚饭到拿到千亿赛道门票,从3人实验室到全球钙钛矿量产领军者,姚冀众用“想清楚为什么做,然后熬下去”概括这段历程。“现在处在1到100这个比较痛苦的阶段,钙钛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远。”三足金乌的图腾之下,这位80后海归与他的团队,仍在新能源的晨光中坚定前行。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