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搞钱,GP们能有多“拼”?揭秘VC/PE行业的花式生存法则
日期:2025-07-12 14:37:30 / 人气:4
“全员募资”“全员FA”“强制跟投”……这些看似疯狂的词汇,正在成为中国VC/PE行业的真实写照。在募资寒冬与退出压力的双重夹击下,一线投资机构们为了生存,早已突破传统“募投管退”的边界,演化出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搞钱”手段。本文将为您揭秘这些游走在行业规则边缘的生存法则,带您看清当前创投圈的真实生态。
一、行业寒冬下的生存危机
在深入探讨这些“花式求生”手段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当前VC/PE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
募资端持续恶化:市场化资金急剧萎缩,国资/政府引导基金成为主要资金来源,LP话语权空前强大。
-
退出端多重受阻:IPO审核趋严,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传统"募投管退"模式难以为继。
-
监管环境趋严:政府和国资LP对资金使用、投资回报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GP(普通合伙人)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寻找新的生存之道,由此催生了本文将要揭秘的一系列"创新"操作。
二、GP的"搞钱"生存指南
1. 全员募资:从投资到销售的"全员转型"
行业现状:
- 曾经被视为"非主流"的全员募资模式,如今已成为腰部及尾部机构的"标配"。
- 头部机构虽未明文规定,但在KPI考核中,募资能力权重显著提升。
典型案例:
- 某机构设定的募资KPI:投资经理500万/年,VP级别1000万/年,总监2000万/年,合伙人5000万/年。未完成则面临降级或辞退风险。
- 更极端的案例:某"百亿规模"新兴机构招募近百名IR(投资者关系),按天考核募资进度,三个月不达标即被淘汰。
行业观察:
这种模式将投资机构异化为"销售公司",投资经理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募资而非项目筛选上,长期来看将严重损害机构的专业性。
2. 全员FA化:从副业到主业的"利益冲突"
行业现状:
- 个人做FA(财务顾问)是投资人的常见副业,但机构亲自下场做FA则游走在监管边缘。
- 市场下行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突破这一界限。
操作模式:
- 与外部FA合作,获取项目分成;
- 内部孵化FA团队,专门负责被投企业后续融资;
- 合伙人在外设立独立FA公司;
- 最激进案例:要求所有投资经理与被投企业签订FA协议,将帮企业融资作为KPI,所得佣金用于抵扣工资。
行业观察:
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GP本应专注于投资回报最大化,而FA角色则可能为了高服务费推动企业进行不必要融资。更严重的是,这可能导致投资决策被融资需求扭曲。
3. 强制跟投:从风险共担到"口袋抢劫"
行业现状:
- 强制跟投原本是为了让管理团队与LP利益更一致,但在极端情况下演变为对员工钱包的"掠夺"。
典型案例:
- 某国资机构要求项目组在全公司路演募集跟投额度,跟投比例10%。若跟投不足,项目组需自掏腰包补足,否则项目无法上会。其逻辑是"员工真金白银投票选出的才是好项目"。
- 某市场化基金将跟投意愿作为裁员标准:要求员工申报跟投份额,不愿跟投者被裁,理由是"不愿与公司共同成长"。
行业观察:
这种做法模糊了专业判断与财务投资的界限。更值得警惕的是,它可能迫使投资经理为了保住工作而跟投高风险项目,最终导致个人财务损失。
4. 专项招商基金:政策套利的"完美游戏"
行业现状:
- 盲池基金募资困难,专项基金成为新宠;
- 政府/国资直投面临严格审计,间接投资则监管相对宽松。
操作模式:
- 政府出资但不收取管理费或Carry(超额收益分成),GP借此扩大管理规模;
- GP通过其他方式(如关联招商奖励)获取收益。
典型案例:
- 某地政府文件明确规定专项招商基金不支付管理费和Carry,但申请该基金的管理人仍趋之若鹜。
行业观察: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GP利用政府资金放大自身管理规模,同时将投资风险完全转嫁给政府。长期来看,可能损害政府LP对市场的信任。
5. 招商引资中介化:游走灰色地带的"新职业"
行业现状:
- 直接参与招商基金风险高,部分GP选择更轻资产的招商中介模式;
- 不同地区政策差异大,执行难度各异。
操作模式:
- 直接充当项目介绍人,赚取地方政府招商奖励;
- 建立项目资源库,精准匹配地方产业需求。
行业观察:
这一模式虽然不如专项基金"优雅",但胜在灵活。不过,如文中所述,周期长、环节多、地方差异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且部分地方政府"白嫖"现象严重。
6. 上市公司并购与定增:二级市场的"镰刀互割"
行业现状:
- 上市公司估值普遍低于一级市场,吸引大量VC/PE机构关注;
- 控股上市公司后可进行资产注入和市值管理。
典型案例:
- 某一级市场大佬成为ST公司大股东后,发现无法影响公司决策,最终被起诉;
- 某知名投资人高价参与光伏和家电龙头定增,后亏损超60亿元离场。
行业观察:
一级市场玩家在二级市场往往缺乏专业能力,且其操作模式已被游资和量化机构看透,容易成为"被收割"对象。
7. 港股IPO锚定:短平快的"面子工程"
行业现状:
- 港股IPO市场相对活跃,锚定投资成为短期获利途径;
- 投资周期短,适合制造"有钱"假象。
操作模式:
- 募集小额资金(几百万美元),广泛参与各类项目锚定;
- 通过PR制造"实力机构"形象。
行业观察:
这种模式更多是形象工程,实际收益有限,但对募资有帮助。反映了部分机构在募资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8. 办公室副业:荒诞背后的生存焦虑
行业现状:
- 主业难以为继,部分GP开始探索"副业";
- 深圳基协处罚案例显示行业生态已到极端境地。
典型案例:
- 某GP因开展算命、知识付费、培训等副业被处罚;
- 基协认为其"不务正业",但业内也有声音认为"总比骗管理费强"。
行业观察:
这些极端案例反映了行业生态的恶化程度。当主业无法维持机构运转时,GP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收入来源。
三、行业反思与未来展望
1. 短期阵痛与长期洗牌
当前VC/PE行业的种种乱象,本质上是市场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必经阶段:
- 短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机构将被淘汰;
- 长期:市场将分化为两类机构——专注早期硬科技的"匠人型"GP和深耕产业赋能的"资源整合型"GP。
2. 监管与自律的必要性
行业乱象暴露出监管滞后的问题:
- 需明确禁止员工跟投与薪酬直接挂钩;
- 需规范GP与FA的角色边界;
- 需加强对专项基金等创新模式的监管。
基协处罚"算命GP"看似荒诞,实则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机构必须聚焦主业。
3. LP的觉醒与市场重构
政府/产业资本LP的强势崛起将重塑市场格局:
- LP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 "关系型"GP将逐渐让位于"专业型"GP;
- 市场将从"资金驱动"转向"专业驱动"。
结语
VC/PE行业的这场"搞钱"生存战,折射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从狂热到理性的艰难转型。当"募资能力"取代"投资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当"金融销售"取代"价值发现"成为主要工作,这个行业确实到了需要深刻反思的时刻。
然而,泡沫出清后,那些真正具备产业洞察力、能为企业提供实质性赋能的GP仍将存活并发展壮大。行业的未来,终将属于那些既能"搞钱"又能"创造价值"的机构——毕竟,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而不是自我循环的游戏。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陷"凡尔赛宫"风...07-12
- 为了搞钱,GP们能有多“拼”?...07-12
- 特朗普又 “偷师” 尼克松,美联...07-12
- “我们不在前十名了”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