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被深圳摩的“虐”过,不算真的深漂
日期:2025-07-09 20:29:02 / 人气:10

在深圳,有一种交通工具让人又爱又恨——摩的。本地人习惯喊司机“摩的佬”,他们像城市里的“游击队员”,烈日下能把你从地铁站“瞬移”到公司,也敢在车流里横冲直撞、闯红灯、坐地起价,甚至抽着烟吐痰,把地铁口当自家客厅。
这些年,摩的的活动范围从原关外的城中村,悄悄蔓延到了福田、南山这些中心城区。哪里有通勤痛点,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人恨得牙痒痒,觉得这是城市的“牛皮癣”;有人却离不开它,甚至和摩的佬约好“包月价”,就为了多睡10分钟懒觉。
01 “保命符”还是“定时炸弹”?深漂的摩的依赖症
“包月摩的,每月白赚200全勤奖”
晓军住在龙华的城中村,小区到最近的地铁站只有800米,但这段路是出了名的“暴晒区”——夏天步行要淌一吨汗,没树荫、没楼遮。
上个月迟到被扣钱后,他蹲在小区门口赌气,一辆摩的直接拦住他:“小伙子,走不走?包月便宜,一次6块变4.5块!”他算了笔账:90块包月,每天省1.5块,一个月能多睡200分钟(按每次节省10分钟计算),扣除摩的费用还能倒赚110块(原迟到扣款假设为200元)。
现在,每天上午8点10分,摩的佬的微信准时弹窗:“到楼下了”。晓军拎包下楼,摩的“嗖”地窜出去,比共享单车快两倍,还不用等红绿灯。他甚至成了小区的“摩的推广大使”:“比共享单车靠谱,至少不淋雨、不晒秃。”
“迟到5分钟扣200,我赌命也要坐”
阿彩在科技园上班,9点打卡,从地铁站到公司不到1公里。她平时宁愿等公交也不坐摩的,“横冲直撞太吓人,感觉坐在‘死亡飞车’上。”但上周三暴雨,公交堵成停车场,眼看要迟到,她咬咬牙拦了辆摩的。
“师傅,慢点儿开,我赶时间但更怕死。”她攥紧把手,眼睛盯着前方。摩的却越开越猛,雨刮器“唰唰”响,车轮溅起的水花糊了满脸。“师傅,雨大路滑,开稳点?”她试探着问。摩的回头咧嘴一笑:“怕死就别坐摩的!”
到公司时,阿彩腿软得站不稳,心跳快得像敲鼓。可她知道,下次迟到还会坐——毕竟扣200全勤奖比“赌命”更心疼。
“晕车星人”的无奈选择
程序员阿杰更惨,他晕车严重,打车必吐。3公里内的短途,他宁可喊熟悉的摩的师傅:“老陈不逆行、不闯红灯,就开30码,像骑自行车。”但老陈最近回老家了,他试了两次其他摩的,吐得昏天黑地。“现在能走路就走路,实在不行就咬牙坐公交,晕也要晕得安全点。”
这些深漂的日常,拼凑出摩的的“生存法则”:它像一根救命稻草,在通勤崩溃的边缘拉你一把;也像一颗定时炸弹,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平安到达,还是和死神擦肩而过。
02 坐摩的的“生存指南”:从妥协到“精神洗脑”
在深圳坐摩的,光有勇气不够,还得有一套“心理建设”。网友总结的“四大生存法则”,每一条都写满无奈:
法则一:别当自己是例外
“跟师傅说‘别闯红灯’,他点头答应,结果下一秒直接冲过去,还怼我‘怕死别坐’。”@全世界最靓的崽 的经历,是90%乘客的缩影——摩的佬的规则里,乘客的安全永远排在“抢时间”后面。
法则二:听天由命,欣赏“杂技表演”
@momo 坐摩的时,师傅为了躲一辆出租车,直接逆行窜上人行道,车轮擦着护栏“嘶啦”响。“我闭着眼喊‘师傅别这样’,他哈哈大笑‘怕就别坐!’”这种“亡命徒”式的驾驶,成了深漂的日常惊悚片。
法则三:抗骂能力要强
@温柔的G女士 上车前谈好8块,上车后师傅突然改口:“进村加2块!”她拒绝后被骂“穷鬼”,最后忍气吞声付了10块。“他威胁说‘再吵把你扔下去’,我只能认栽。”
法则四:幸福者退让
@生椰快乐 被摩的师傅缠了三条街:“坐不坐?不坐?那你走呗!”她加快脚步,师傅骑着车追着骂:“装什么清高!不打滴滴就别矫情!”最后她憋了一肚子火,到公司还气得发抖。
这些“法则”背后,是普通人对城市生存的妥协——我们骂摩的不守规矩,却又一次次为“赶时间”“省5块钱”低头;我们害怕被伤害,却更怕迟到扣钱、被老板骂、被生活压垮。
03 摩的的“生意经”:有需求,才有江湖
为什么摩的在深圳屡禁不止?因为它踩中了城市发展的“软肋”。
需求从哪来?
• 地铁站离公司/家太远,共享单车要么被偷光,要么被雨淋到骑不了;
• 公交班次少、打车等半天,通勤时间根本耗不起;
• 部分城中村道路窄,电动车进不去,摩的却能“见缝插针”。
摩的佬的“算盘”
“一单6块,早高峰1小时能拉10单,一天50单就是300块。”在白石洲开摩的老李说,他住在村里,房租便宜,这份收入比进厂打工强多了。“要是地铁口有共享单车,或者公交多开几班,谁愿意风吹日晒?”
哪些地方摩的“消失”了?
网友总结了几类“摩的无敌区”:
• 地铁站围栏外移,电动车进不去(比如车公庙站);
• 共享单车投放充足(比如福田CBD);
• 电动车普及度高(比如坂田、华为园区)。
这些地方的共同点是:“最后一公里”被正规方式填满了,摩的自然没生意。
04 治理摩的,不能只靠“抓”
深圳曾多次整治摩的,但“抓一抓就好,松一松就反弹”。真正的解法,或许藏在“疏”里:
1. 让公共交通“无缝衔接”
• 在地铁站、城中村增加共享单车投放,解决“最后一百米”;
• 优化公交线路,增加早晚高峰班次,让等车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5分钟。
2. 物理隔离+严格执法
• 地铁口设置围栏,电动车、摩的无法进入,乘客需步行一段路才能上车(参考车公庙站模式);
• 对违规摩的加大处罚力度,比如扣车+罚款+纳入黑名单,让司机“不敢冒险”。
3. 提升市民的“拒绝意识”
• 鼓励上班族尝试“一周不坐摩的”,用公交+步行/共享单车代替;
• 曝光摩的的违规行为(比如小红书上的“避雷帖”),让更多人知道“坐摩的=赌命”。
在深圳,摩的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是城市发展的“镜子”——照见通勤的狼狈、生存的压力,也照见我们对“更快、更便宜”的渴望。
或许有一天,当共享单车不再被偷光、公交不再挤成沙丁鱼罐头、地铁口到公司的路不再暴晒难行,摩的会像曾经的“山寨手机”一样,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但在这之前,每一个深漂都得学会和摩的“共处”:既要享受它的便利,也要警惕它的危险;既要抱怨它的霸道,也要理解它的生存。
毕竟,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我们都是“时间赛跑者”,而摩的,只是这场赛跑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陪跑员”。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不再是铁板一块,广告媒体和谷歌...07-09
- 《侏罗纪世界:重生》口碑票房双...07-09
- 景德镇:在坚守与变迁中绽放的瓷...07-09
- 全球黄金价格 “高处不胜寒” 到...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