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重磅改革
日期:2025-11-28 19:43:36 / 人气:1

中国电力市场的“自由市场化”,是个被长期讨论的问题。
不过改革10年,终有成效。
2015年新一轮电改启动时,市场化交易电量还不足1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连10%都不到。
但据能源局数据,2025年10月单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就达到了56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增速较1—10月累计增速大幅提升7.7%,占当月全社会用电量(8572亿千瓦时)比重达到65.8%,较去年同期提高3.2%。
分地区看,广东的市场化交易占比逼近70%,山东也达到65.2%,基本快赶上欧美成熟市场的水平了。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民企也开始进军发电领域,虽然现在市场份额不足10%,但已经打破了央企完全垄断的固有印象。
市场经济,正在攻下计划经济的又一块关键领地。
不改不行
改革是一定要改的,不改不行。
就像夏天的空调,不是想不想装的问题,是再不装就要中暑了。
核心痛点有三。
第一,计划经济的后遗症终于发作。
若把中国电力行业比作一家老牌国企,曾经的它绝对是铁饭碗的代名词。
那时候搞的是“煤电标杆价”,相当于给电价定了个终身低保。
发电的只管烧煤发电,电网的只管送电收钱,用户的只管按月交钱,不管市场上煤价涨上天还是跌成狗,电价都雷打不动。
说好听点是稳定可控,实际上就是一潭死水,典型的计划经济遗腹子。
这种操作在能源价格平稳的时候还能蒙混过关,一旦遇到原料涨价,发电企业直接变成冤大头。
2022年国际煤价疯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动力煤价一度突破440美元/吨,比2020年涨了6倍多。
国内火电企业成本暴增,但电价只能小幅浮动,结果当年火电行业整体亏损超1000亿元,相当于每发一度电就亏一毛钱,发得越多亏得越多。
更难顶的是,用户端还在抱怨电价高,一边是电厂亏得哭,一边是用户不满意,中间的电网却旱涝保收,这种“两头受气、中间躺赢”的结构,简直是市场经济里的奇葩存在。
除了价格扭曲,资源配置也挺混乱。
西北的风电场拼了命发电,却因为电网通道“肠梗阻”,每年有大量风电白白浪费;华东的工厂急着用电,却只能守着本地高价电,眼睁睁看着西北的低价电送不过来。
2023年蒙西的弃风率6.8%,青海的弃光率高达8.6%,相当于每年有几十亿千瓦时的电发了个寂寞,比一个中等城市的年用电量还多。
这种东旱西涝的荒诞剧情,每天都在电力系统里上演。
第二,工业用电成本太高。
居民电价十几年不变,看似便宜,其实是工业用户在补贴。
工业电价比居民高两倍多,高耗能企业苦不堪言。
2020年之前,工业用户的市场化交易占比不足30%,也就是说70%的用电都得按固定价买单,就算市场上煤价跌了,电价也一分不少。
尤其是高耗能的钢铁、化工企业,电费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能到30%。
但随着工业产能越来越大,他们迫切需要能“随行就市”的电价,能在电力富余的时候低价囤电,在高峰的时候少用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中,2024年《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强制工业用户全面入市,一下子就把市场化交易的盘子做大了,当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就突破6.18万亿千瓦时,占比高达62.7%。
第三,新能源倒逼老系统升级。
2025年全国风光总装机突破1400GW,占总装机的比重超过46%,但发电量占比才刚到25%,剩下的75%还得靠火电。
就像给老破小的房子装了最先进的智能家居,线路带不动,再好的设备也白搭。
风电光电最大的特点是看天吃饭,风大的时候电多得用不完,没风没光的时候又掉链子,这与以“稳”为核心的电力系统简直是格格不入。
以前能源单一的时候,调度员闭着眼睛都能安排发电;现在得盯着风电预测曲线,风一吹就赶紧让火电降负荷,风一停又得让火电猛踩油门……
更头疼的是消纳问题。
2023年,青海的弃光率8.6%,西藏更是高达22%,相当于上百亿千瓦时的绿电空转浪费。
这些绿电要是能送出去,能减少上千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但旧的调度体系是“计划配给制”,新能源想抢火电的饭碗,比实习生想抢部门经理的工位还难。
新能源企业要么接受低于成本的电价,要么只能停机。
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走出舒适圈、建立灵活调节的市场机制,再多的风光装机也只是摆设。
不改真的不行。
破冰与进阶
电力的市场化改革,相当于用电领域的改革开放。同样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与我们熟知的改开历史脉络基本一致。
第一阶段,顶层设计,2015—2017年。
2015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也就是电力圈人尽皆知的“9号文”出炉。
这篇一万多字的文件,核心就讲清了一件事:管住中间、放开两头。
“管住中间”就是把电网这个“输电线”管起来,政府定好输配电价,不让它再靠赚差价躺赢;“放开两头”则是把发电侧和售电侧的大门打开,让大家进来公平竞争。
2016年先在深圳、蒙西等5个地方试水。
深圳试点后,输配电价下降了18%,工业用户一年省了20多亿元电费,让大家看到改革确实有效,这才有下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试点先行探路,2018—2020年。
2018年,国家能源局选中广东、山西、甘肃等8个省份,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
初期差点翻车。广东2019年第一次现货试结算时,就遇到价格飙太高的问题:高峰时段现货电价冲到1.3元/千瓦时,是平时的3倍多;而深夜新能源大发时,又出现了负电价。
其实是当时规则不完善,既没考虑用户的错峰响应,也没给电厂的调节空间。
边试边改,到2020年底,8个试点省份才都完成了至少一轮试结算。
这一阶段还有个大动作:售电侧放开。
2016年全国注册售电公司还不足300家,基本是央企的后花园,到2020年底就已经突破4000家,民营企业占比超过50%。
第三阶段,从省域小市场到区域大市场,2021—2023年。
2021年9月,华北电力现货市场正式启动,把北京、天津、河北等6个省市的市场连在一起,是全国首个区域现货市场。
以前,河北的风电发多了只能浪费,现在则能通过区域市场送到北京,2022年跨区现货交易达120亿千瓦时,相当于救活了3个大型风电场。
2022年煤价暴涨,反而成了改革的催化剂。
当年火电企业亏得一塌糊涂,不少地方出现“停机保供”压力。
政府不得不紧急出台政策,把燃煤发电上网电价的浮动范围从“±10%”扩大到“±20%”,高耗能企业还能“不限上限”。
效果立竿见影:广东高峰时段电价涨到0.7元/千瓦时,火电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同时,用户端也开始主动错峰用电,高峰负荷下降5%。
到2023年底,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突破60%,比2016年翻了近4倍。
第四阶段,扩大到全国统一市场,2024年。
2024年2月,修订后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正式出台,加上6项配套规则,形成了“1+6”基础规则体系,相当于给全国电力市场定了“统一度量衡”。
以前售电公司想跨省做生意,得准备11套材料,现在一次注册就能全国通行,潮流能源科技的董事长算过一笔账:这一下就把跨省经营成本降了三成。
到2025年,已有16个省份实现现货连续结算,虽然交易间隔还是1小时(比德国的15分钟慢很多),但现货交易电量突破2200亿千瓦时,占比达4.1%。
广东的现货市场最成熟,高峰时段现货电价能比中长期合约高105%。
跨区交易的堵点也在逐步打通。
2024年全国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4万亿千瓦时,比2016年增长了10余倍。
以前西北的风电送华东,得靠行政命令分配额度,现在可以通过市场化协商定价,新疆的风电通过“疆电外送”通道送到上海,价格比上海本地火电低0.1元/千瓦时,双方都划算。
国家能源局明确了目标:到2029年全面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到时候电力就能像快递一样全国自由流动。
初见成效
不用等到2029年,现在已经能看见改革的初步成果。
最直观的当然是体量的暴涨。
2015年新一轮电改启动时,市场化交易电量还不足1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连10%都不到;2025年1—10月,飙升至5.49万亿千瓦时,占比高达63.7%。
相当于每用10度电,就有6度多是通过市场交易来的;相比曾经的1度不到,这渗透率提升速度是非常夸张的。
更重要的是,交易的“版图”确实扩大了。以前电力交易基本是“省内自循环”,西北的电再好,也送不到华东。
但2025年1—10月,跨省跨区交易电量达132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占总交易电量的24.1%。
现在每交易4度电,就有1度是跨省流动来的,西北的风电、西南的水电终于能跋山涉水去点亮大湾区的灯光了。
这就像以前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小卖部,现在建成了全国连锁超市,货物流通更方便了。
当然,顽疾依然还在。
虽然跨省交易量增长了,但市场化占比还是只有22.4%,大部分仍然是计划外送。
西北的风电想送华东,得层层审批,等手续办完,风早就停了。
2023年蒙西弃风率还有6.8%,要是能像欧洲那样搞“市场耦合”,这些电早就变成真金白银了。
更关键的是市场竞争不足。
以前的电力市场,基本是“三桶油”式的垄断格局:发电端是几大央企说了算,售电端是电网一家独大,用户只能乖乖交钱。
现在,市场的大门表面上初步打开。
2016年新电改初期,全国注册售电公司还不足300家,基本是央企后花园,2024年底就突破5000家,增长了近17倍,民营企业占比超过60%。
仅广东一个省就有1248家售电公司,比德国全国的活跃售电公司还多6倍。
但其中70%是小微套利型企业,真正有专业能力的没几家。
广东的市场集中度仍然高达68.5%,还是几家大企业说了算。
就像你的手机套餐,看似有很多花样,但定价权始终在三巨头手中。用户其实没有太多选择。
"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防静电13式全解析:从"民间偏方"...11-28
- Temu欧洲推新"半托管"模式:国...11-28
- 香港宏福苑大火:烧出两个利益江...11-28
- 房贷违约增多背景下银行的“甩包...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