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中国:在低价与转型中寻找增长新路径
日期:2025-09-08 14:57:07 / 人气:12
在中国家居市场深耕 27 年的宜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调整。从持续加码低价策略,到全渠道布局、门店形态革新,再到品牌定位升级,这家全球家居巨头试图通过多维度变革,应对市场增长压力与消费者需求变化,重新找回增长节奏。
一、业绩承压下的低价 “持久战”
曾经凭借 “网红卖场 + 高性价比小件” 模式风靡中国的宜家,近年来面临明显的业绩挑战。数据显示,2024 财年宜家中国销售额从上一财年的 120.7 亿元下滑至 111.5 亿元,同比减少近 10 亿元,较 2019 年巅峰期的 157.7 亿元更是缩水近 30%。而这一业绩变化,与宜家持续推进的低价策略直接相关 —— 英格卡集团明确表示,2024 财年零售总额降低主要源于商品售价调低,且这一低价调整并非临时举措,而是覆盖全球 63 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战略。
从低价策略的推进轨迹来看,宜家呈现出 “范围扩大、力度加深” 的特点:
- 2023 年:首次大规模降价,覆盖 300 余款产品,以小件家居为主;
- 2024 年初:扩大降价范围,从基础小件延伸至实用型家居品类;
- 2025 年:连餐厅 “流量担当” 热狗都从 7.99 元降至 5 元,同时将降价延伸至沙发、床等大件家具;
- 2026 财年:计划投资 1.6 亿元,推出超 150 款更低价格产品,相较于 2025 财年 “2.73 亿元打造 500 款低价产品” 的策略,更聚焦核心品类,试图通过 “精准打击” 强化消费者对低价的感知。
低价策略曾为其带来短期成效 —— 插座、收纳等低价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 70%,部分产品价格甚至低于名创优品。但这一策略的背后,也折射出宜家应对市场竞争的无奈:本土家居品牌以高性价比分流用户,日本 NITORI 宜得利凭借供应链优势加速拓店,年轻人对 “宜家风” 的崇拜感逐渐减弱,低价成为其守住用户基本盘的重要手段。
二、从 “网红打卡地” 到 “实用解决方案平台”:门店与场景革新
除了价格调整,宜家正打破过去 “远郊大卖场 + 网红样板间” 的固有印象,转向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 “实用型” 定位,核心体现在门店形态升级与场景聚焦两大方向。
1. 门店:从 “大而全” 到 “小而精”,兼顾体验与便捷
作为宜家进入中国的 “起点”,上海徐汇商场的变迁堪称其战略调整的缩影。2021 年 4 月,该店曾关闭 4 个月改造;2025 年 4 月,再次启动为期两个多月的升级,优化购物动线、增设咖啡厅,且店内 “补贴 30%”“超值低价”“限时特惠” 等促销标牌随处可见,弱化 “网红感”、强化 “实用感” 的意图明显。
与此同时,宜家开始探索小型门店模式,以打破 “远郊” 限制:
- 2020 年起,推出城市中心店、订货中心、体验中心等小型门店,面积和 SKU 较普通门店大幅减少,聚焦便捷购物与设计服务;
- 2024 年 5 月开业的宜家设计订购中心(深圳罗湖店),面积仅 300 平方米,主打 “一对一个性化设计服务”;
- 2026 财年明确将北京、深圳作为小型门店形态的核心探索市场,计划通过 “小门店 + 全渠道” 提升触达效率。
不过,目前小型门店尚未大规模铺开,如何平衡 “小门店的便捷性” 与 “大卖场的体验感”,仍是宜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场景:聚焦 “睡眠” 与 “厨房”,解决实际需求
过去,宜家的样板间更多是 “展示理想生活”,如今则转向 “解决现实问题”。2026 财年,宜家明确将 “完整睡眠” 和 “厨房生活” 作为两大核心场景,推出针对性产品与解决方案:
- 在 “完整睡眠” 领域,延续 2025 年确立的方向,推出适配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床垫等产品;
- 在 “厨房生活” 领域,聚焦小户型厨房效率提升、家庭餐饮空间优化等实际痛点;
- 同时,门店还新增 “宠物与家具和谐共处”“办公第三空间”“对公服务” 等场景,覆盖更细分的用户需求。
此外,宜家在 2019 年推出的 “全屋设计服务” 也持续深化,试图通过 “设计 + 产品” 的组合,提升用户粘性与客单价。
三、全渠道布局:从 “自有平台” 到 “多平台渗透”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宜家正加速打破 “依赖自有卖场” 的渠道壁垒,构建更灵活的全渠道生态,核心动作是入驻主流电商平台,触达不同用户群体。
- 2020 年:入驻天猫,开设全球首个第三方平台线上官方旗舰店,迈出全渠道第一步;
- 2025 年 8 月:入驻京东,成为其在中国的第二家主流电商平台合作伙伴。这一选择不仅是 “增加销售渠道”,更意在触达京东平台的差异化用户(如更注重品质与物流效率的用户),补充天猫、自有 App 未覆盖的客群;
- 除了第三方平台,宜家还持续优化自有数字化服务,如在线设计、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等,试图实现 “线上引流 - 线下体验 - 全渠道成交” 的闭环。
但挑战同样存在:淘宝、拼多多、抖音电商等平台正改写家居消费逻辑,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模式让消费者更易 “比价”“看实景”,宜家如何在这些新兴渠道中保持竞争力,仍是其全渠道布局的关键。
四、品牌定位升级:从 “卖产品” 到 “陪伴生活”
2026 财年启动会上,宜家推出新品牌定位 “家,给生活更多”,取代过去偏向 “理想生活展示” 的定位,核心是从 “产品导向” 转向 “用户导向”,强调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从高管访谈中可看出,新定位的核心逻辑包括三大维度:
- 价值共鸣:不仅提供 “高性价比产品”,还关注消费者对 “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可持续价值” 的需求,例如通过投资塑料循环再生企业睿莫环保,强化可持续品牌形象;
- 情感陪伴:调研显示,“陪伴” 是消费者对宜家的核心认知之一 —— 从年轻情侣构想未来家的样子,到家庭不同阶段的家居需求变化,宜家试图成为 “人生不同阶段的伙伴”;
- 功能与情感兼顾:新定位既回应 “家的功能性需求”(如收纳、睡眠、厨房效率),也满足 “情感需求”(如家庭温馨感、个人生活品质),例如通过新品美食、门店咖啡厅等元素,增强 “家的氛围感”。
正如宜家中国企业传播及公共事务副总裁阮林娟所说,新定位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植入产品设计、定价、沟通等所有环节”,其本质是通过品牌价值重塑,拉近与新一代消费者的距离。
五、未来挑战:如何重获年轻人青睐?
尽管宜家动作频频,但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 低价的可持续性:持续降价可能影响利润空间,且若竞争对手跟进低价策略,宜家的 “价格优势” 可能被削弱;
- 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本土家居品牌(如林氏木业、源氏木语)以 “更本土化的设计 + 更低的价格 + 更快的响应速度” 分流用户,而 NITORI 宜得利则凭借供应链效率优势加速拓店,宜家的 “差异化” 需进一步强化;
- 年轻人需求的快速变化:95 后、00 后对家居的需求更个性化、场景化,且更依赖线上种草(如小红书、抖音),宜家如何适配这一消费习惯,避免 “品牌老化”,仍是关键。
不过,宜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投入意愿明确:2025 年宣布建设零售发展中心,计划 “在中国为中国开发产品,并将好的产品推广到全球”;2026 财年继续投资实体门店与数字渠道,且高管明确表示 “中国市场仍是战略重点,旅程才刚刚开始”。
结语
宜家的这场 “自我校准”,是全球家居巨头应对中国市场变化的缩影 —— 从 “低价守盘” 到 “全渠道拓客”,从 “场景聚焦” 到 “品牌共情”,每一步都在试图平衡 “全球基因” 与 “本土需求”。但这场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读懂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将 “低价”“实用”“情感” 转化为持续的用户粘性。正如行业观察所言,宜家能否重获年轻人青睐,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从Anthropic封锁看中国AI发展的...09-08
- OpenAI 罕发论文:揭开 AI 幻...09-08
- 宜家中国:在低价与转型中寻找增...09-08
- 8 月国产新能源乱战:没有谁能稳...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