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重生》口碑票房双失利,暑期档后半程要靠国产片“挑大梁”?
日期:2025-07-09 20:30:17 / 人气:10

上映前,《侏罗纪世界:重生》曾被视作7月全球影市的“王牌”。毕竟,这个诞生于1993年的经典IP曾创造过辉煌战绩:前三部全球票房分别达16亿美元、13亿美元、10亿美元;在中国市场更是一路高歌,分别斩获14.2亿、16.95亿、10.59亿元人民币,稳居同期年度进口片票房前十。尤其是第二部与第三部,更以“全球10亿+美元、中国10亿+人民币”的成绩,成为进口片中的“顶流”。
这个IP的起点堪称传奇。1993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用《侏罗纪公园》改写了电影工业史——机械模型与CGI技术的融合,让霸王龙撕裂围栏的经典镜头成为影史永恒。但后续续集表现乏力,第三部更因“最高预算、最低票房”陷入沉寂。直到2015年,《侏罗纪世界》重启成功:延续第一部的世界观,用基因杂交的暴虐龙制造冲突,让霸王龙与迅猛龙并肩作战,特效与剧情节奏双双在线,重新激活了这一经典IP的生命力。《侏罗纪世界2》将故事延伸至基因伦理领域,《侏罗纪世界3》则让恐龙入侵人类城市,虽票房逐部走低,但仍稳居全球10亿+美元、中国10亿+人民币的“顶尖进口片”行列。
然而,《侏罗纪世界:重生》却让这个IP再次陷入危机。首周末三天鏖战后,灯塔专业版的AI预测票房已跌至第三部的一半;豆瓣评分6.2勉强及格,但淘票票8.5的购票评分,却暴露了更严峻的问题——这是今年进口片票房前十中,观众“用脚投票”评分最低的一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老板与斯嘉丽·约翰逊邀请一位科学家加入团队,这位科学家正在关闭一家门可罗雀的恐龙博物馆,并苦笑着对主角说:“人们不在乎恐龙了。”若这一系列继续“摆烂”,银幕上的巨兽或许终将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威严依旧,却再无心跳。
一、“重生”还是“灭绝”?《侏罗纪世界:重生》为何崩盘?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故事设定在《侏罗纪世界3》事件五年后。制作班底堪称“顶配”:“寡姐”斯嘉丽·约翰逊接棒“星爵”克里斯·帕拉特成为主角,《哥斯拉》《星球大战8》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执导,斯皮尔伯格担任制片人,老三部曲编剧之一大卫·凯普执笔。从阵容看,这是一部试图向1993版《侏罗纪公园》靠拢的重启之作。
但影片的实际表现,却与“重启经典”的期待相去甚远。其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关键词上:割裂与空心化。
1. 特效“割裂”:绿幕感强,缺乏沉浸感
作为一部以恐龙为核心的怪兽片,观众最期待的莫过于震撼的特效场景。然而,《重生》在这方面却交出了近年系列最差的答卷。
影片并非完全没有亮点:热衷于大怪兽风格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在最后一幕浓雾中隐约呈现的畸王龙,以及霸王龙在河道追逐的戏份,确实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但除此之外,其他恐龙场景几乎全程“掉线”。
绿幕感成为贯穿全片的“硬伤”。巨型恐龙与环境之间缺乏真实互动,人物仿佛悬浮在虚假的背景中,无法让人感受到“与恐龙共处危险生态系统”的紧张感。森林场景中,恐龙不仅数量稀少,行动逻辑也极度简单,仿佛只是为了“出现”而“出现”,毫无复杂性和连贯性。这种“写完戏再随便加背景”的粗糙感,让本该刺激的恐龙追逐戏变成了“PPT放映”。
更令人失望的是畸王龙的设计。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新“反派”,外形畸形丑陋,毫无美感可言,甚至被观众调侃“更像异形而非恐龙”。相比之下,即使是口碑不佳的《侏罗纪世界2》(火山爆发时万龙齐奔)和《侏罗纪世界3》(丛林遭遇镰刀龙、霸王龙对战南方巨兽龙),其恐龙场景的复杂度和沉浸感仍远胜《重生》。
2. 叙事“空心化”:风格混乱,角色苍白
如果说特效问题是技术层面的硬伤,那么叙事层面的“割裂”则是《重生》崩盘的根本原因。
影片试图融合多种元素:既有“寡姐”与黑人船长的“话疗”文戏,试图塑造人物情感;又有家庭小队“毫发无损”的冒险线,疑似瞄准儿童观众;还有畸王龙带来的恐怖元素,让带孩子观影的家长频频捂脸。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心,最终导致风格极度混乱——前半段像温情家庭片,中间段像儿童冒险剧,后半段又突然转向恐怖怪兽片,观众如同坐上了情绪过山车,却始终找不到稳定的叙事锚点。
人物塑造更是“灾难级”表现。寡姐全程状态低迷,无论是“母亲去世却没来葬礼”的设定,还是与黑人船长的互动,都缺乏情感支点,仿佛只是“走流程”完成任务。黑哥与孩子的“问题家庭”线更是莫名其妙,既无铺垫也无后续,完全沦为剧情的“填充物”。更离谱的是,影片花了至少半小时在主角组队、家庭小队出海的剧情上,期间既无恐龙出场,也无剧情起伏,观众若非冲着后续的大恐龙,恐怕早已离场。
剧情逻辑更是漏洞百出。一片士力架塑料包装就能让恐龙基因改造研究所停摆?变异恐龙集体“越狱”却不见武装守卫?甲方小老板作为唯一“反派”,不仅轻易被敲竹杠(一千万变两千万),还全程“孤军奋战”,团队里连个像样的武装力量都没有——上岸后唯一的手枪还是从尸体上捡的。这种“降智”桥段密集出现,让观众全程处于“出戏”状态。
二、进口片“基本完成任务”,国产电影能接住接力棒吗?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失利,折射出好莱坞IP电影的集体困境:成本攀升但创意萎缩,技术升级却美学降级,明星云集但角色空洞。今年以来,虽然《新驯龙高手》《F1:狂飙飞车》等高分佳作凭借口碑逆袭(后者票房预测已破4亿),但整体来看,进口片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不过,今年暑期档前半程,进口片仍以“超级IP+工业化制作”的优势撑起了大盘。《碟中谍8:最终清算》《侏罗纪世界:重生》《新·驯龙高手》《F1:狂飙飞车》四部头部作品包揽票房前五中的四席,显示出观众对“高确定性”作品的偏好——即成熟IP与明确类型的组合,如去年的《异形夺命舰》、今年的《碟中谍8》,以及几乎零宣发却靠口碑逆袭的《F1:狂飙飞车》。
但问题也随之浮现:《F1:狂飙飞车》《新·驯龙高手》虽上座率高,排片却远不及《酱园弄》《柯南剧场版》等话题之作。影院的排片策略引发争议——当市场更需要优质内容时,为何仍执着于“流量优先”?
相比之下,国产电影在暑期档后半程正以“三线并进”的策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1. 战争史诗:历史叙事矩阵
《东极岛》《731》两部影片形成“历史+战争”的强力组合。《东极岛》投资超5亿,1:1实景复原“里斯本丸”沉船,水下拍摄与多视角叙事突破传统战争片框架;《731》则聚焦细菌战罪行,以个体命运折射民族创伤,其历史厚重感可能引发社会性讨论。
2. 现实题材:职场与生存隐喻
姜文时隔多年自导自演的《你行!你上!》,借职场讽刺社会现象;大鹏自导自演的《长安的荔枝》,以唐代“荔枝快递员”的职场困境隐喻当代打工人生存状态,用轻喜剧外壳包裹现实内核。
3. 国风动画:东方美学进阶
追光动画《聊斋:兰若寺》采用“单元剧”结构串联《聂小倩》《画皮》等经典,多种美术风格交替呈现;《罗小黑战记2》在萌系画风中注入道家哲学,动作场面升级瞄准全年龄层;《浪浪山小妖怪》延续《中国奇谭》的“草根视角”,将西游神话解构为妖精职场生存记,虽短片改编长篇的剧本挑战大,但创新勇气值得肯定。
结语:暑期档的“重生”,需要国产片真正“支棱起来”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失利证明,再强大的IP也抵不过内容的空洞;而国产电影的“三线并进”策略,则让人看到本土电影工业的多样性与潜力。这个暑期档,或许正是中国电影从“流量依赖”转向“内容为王”的关键转折点。
毕竟,观众从未抛弃好故事——他们只是拒绝为“流水线产品”买单。当进口片的“恐龙”逐渐褪色,国产片的“新物种”能否破茧成蝶?答案,就在接下来的每一部作品中。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不再是铁板一块,广告媒体和谷歌...07-09
- 《侏罗纪世界:重生》口碑票房双...07-09
- 景德镇:在坚守与变迁中绽放的瓷...07-09
- 全球黄金价格 “高处不胜寒” 到...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