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亿 IPO 诞生,三花智控赴港上市引领 A+H 热潮

日期:2025-06-23 13:25:06 / 人气:25



这一幕正在继续。
投资界消息,今日(6 月 23 日),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花智控)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此次 IPO 发行价每股 22.53 港元,筹资约 92 亿港元,截止发稿前 A 股市值为 931 亿人民币。
这一次,三花智控 H 股公开发售获超 747 倍认购,引入了 18 名基石投资者,包括 Schroders、GIC、香港景林、上海景林、Green Better、Verition、钟鼎资本八期、Mirae Securities、工银理财、中邮理财、泰康人寿等。
过去 40 多年间,三花智控从绍兴新昌的一间小工厂,悄然发展到机电零部件领域的隐形冠军,如今成为 “A+H” 上市大军的最新一员。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的大企业正在此集结。
始于一家小厂,浙江巨无霸再次敲钟
三花智控起源于浙江省新昌县的一家农机修配厂,1984 年,34 岁的张道才带领工厂转型为 “新昌制冷配件厂”—— 正值改革开放之初,他目睹路边的饭馆、酒店越来越多,考虑到冰箱大量使用并逐步进入百姓家庭,遂将精巧轻型的制冷配件作为发展大方向。
从这种简单产品开始,张道才最初创业的 10 年里,一直为冰箱、空调整机生产厂家做着 “配角”。
1987 年,工厂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力量,研发出第一款 “两位三通电磁阀”,不仅打破海外垄断,更为厂里带来了突破千万的年利润。这为后来三花智控发展攒下了重要资金,此后对技术和产品也更为重视。
时间来到 1994 年,一家名为三花不二工机有限公司的中日合资企业成立,这便是三花智控的前身,三花指的是管理之花、科技之花、人才之花。这一时期,张道才带领公司瞄准 “四通换向阀”,全力投入攻关,终于在 1995 年取得突破,自主建成第一条生产线,打破了美国兰柯公司 60 多年的垄断。
当中还涉及一场并购风波。1996 年美国兰柯公司曾专程登门,希望以 10 倍溢价收购三花同类业务,却被张道才拒绝了。此后十年间,三花在全球市场将兰柯打得节节败退,并在 2007 年反向收购了兰柯公司四通阀业务,堪称精彩一役。
2001 年,三花正式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 2005 年在深交所上市。但狂奔之路远未结束。
张道才是少数预见电动车崛起的人之一。2006 年,三花将汽车空调部件事业部独立出来,在杭州下沙成立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彼时,三花擅长的热管理系统已经用在燃油车上,这对电动车更为关键。经过几年的艰难摸索,三花终于在 2014 年成功研发出 “车用电子膨胀阀”—— 这一技术拿下了有着汽车工业 “奥斯卡” 之称的 PACE 大奖,也是中国汽车部件企业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2017 年,三花智控大手笔布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成为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的核心供应商。从 2022 年起又开始布局具身智能赛道,将公司的第三增长曲线押注于此。
根据招股书,三花智控的收入主要来自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两部分,2024 年分别贡献 49.3% 和 40.7%。具体来看,2022 年 - 2024 年,营收分别为 256.1 亿元、245.6 亿元、279.5 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 26.08 亿元、29.34 亿元、31.12 亿元。
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 2024 年收入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制造商,亦是全球第五大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制造商。
如今,张道才带领三花智控又一次站上敲钟舞台。
2025,“A+H” 上市潮
赴港上市大军浩浩荡荡。
几天前,海天味业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筹资 101 亿港元,成为年内港股最大规模 IPO 之一,总市值一度超 2100 亿港元。
同三花智控一样,海天味业 H 股发行也认购火爆,超额认购逾 930 倍,引入高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GIC、瑞银资管、加拿大皇家银行、CPE 源峰、博裕资本、红杉中国、佛山发展等 8 家基石投资者。
更早前还有宁德时代,5 月 20 日登陆港交所主板,上市当天市值达到 1.3 万亿港元,缔造了今年全球最大 IPO。
宁王此次赴港上市,基石投资阵容吸引了中石化、KIA(科威特投资局)、高瓴、高毅资产、UBS(瑞银)资管、橡树资本、太保、泰康、博裕、景林等在内的 20 余家基石投资者,认购约 26.28 亿美元(约合 203.71 亿港元)。
同月实现 “A+H” 两地上市的恒瑞医药,当天开盘大涨近 30%,市值超 3900 亿港元,缔造今年最大医药 IPO。其基石阵容引人注目 —— 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景顺、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集团、高瓴、博裕资本等,认购总规模逾 41 亿港元。
“基石投资人不愁了”,这成为港股 IPO 市场火热的一缕缩影。
安永最新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 IPO 市场》报告称,香港市场今年上半年预计约 40 家公司首发上市,募资额约 1087 亿港元,首次公开募股(IPO)数量和募资额分别同比上涨 33% 和 711%,占全球新股市场 24%,暂列全球首位。
这一波赴港二次上市潮为何凶猛?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当全球化出海成为大趋势,行业龙头企业需要拓展海外业务,许多 A 股公司希望通过赴港上市来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因而更倾向于选择 “A+H” 的两地上市结构。
同时,香港监管层一直在推动 A 股赴港上市的进程,并积极缩短 IPO 审批流程。尤其 2024 年 12 月,港交所拟降低 “A+H” 股上市最低门槛,大型 A 股上市公司赴港 IPO 的进度变得更快了。
不久前,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透露,目前港交所正在处理超过 160 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其中近 20 家拟募资规模预计达 10 亿美元以上。
放眼望去,大家都在争抢时间窗口。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