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衔接班热潮:升学压力下的教育困境与反思
日期:2025-08-13 12:31:42 / 人气:18

据南方周末报道,当下不少地方出现了大学预科班,也被称作“高大衔接班”。准大学生们刚走出高考考场,还未好好享受假期,就又走进教室,开启了新一轮的学习。曾经老师们常说的“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如今已彻底成为过去式;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在此时也仿佛成了一种无奈的调侃,让人不禁想问,先别提“锋”,能不能先别“疯”,再做两题再说。
过去,我们只听说过“幼小衔接班”,那时就觉得让那么小的孩子过早进入学习轨道,如同变成机器的齿轮一般,进行所谓的“衔接”已经够让人窒息了。而如今这“高大衔接班”,更是让人感到窒息中透着荒诞,大学生都多大了,难道还要一直当齿轮吗?
从“高大衔接班”的宣传来看,课程旨在衔接大学数学核心知识点,缓解高中与大学知识断层的焦虑,打破“挂科率高”的魔咒,还能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此外,部分机构还开设了针对准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等课程。
但实际上,大学课程挂科了又能怎样呢?只要不是太过分,补考通过一般也不影响毕业。像大学英语四六级,如今也和毕业证脱钩了。按照过去的观念,大学生本应可以相对轻松一些,毕竟大学没有像高中那样严格的硬性考核,学分够了,论文别太差就行(参考当下的一些案例)。
然而,这种“老黄历”在当下已经不适用了。现在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硕士预科。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89.97万人,202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88万人,虽这两个数字并非完全精准对应(比如2024年入学的不一定都在2025年考研,考研报名者中有很多是社会人士、“二战”“三战”考生,还有保研学生以及留学读研的本科生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读研似乎成了主要的出路。如此看来,大学和中小学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尽头似乎都是升学,研究生升学和高考不同,高考基本一考定乾坤,而研究生升学不仅要看平时的绩点排名,还有最后的面试表现。竞争烈度或许没有更强,但竞争的时长却拉长了,从一入学就不能懈怠,高数自然得好好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大衔接班”似乎成了学生和家长的“救命稻草”,赶紧参加才是正经事,否则大一挂科,保研就基本没指望了,家长和学生怎能不担忧呢?
从报道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是被家长拖着去参加“高大衔接班”的。网络上不乏对这些家长的群嘲,认为他们见识短浅,教育理念不够先进,过于功利。但实际上,这些家长或许在教育理念上不够“高大上”,但他们对社会水温的感知却很敏锐。他们清楚当下的就业形势、招聘要求,也明白自己家庭能为孩子提供的资源有限。
过去常说的“小镇做题家”,这个“家”并非指个人,而是家庭。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顺着给定的做题机制,尽可能让孩子走向成功,这是他们所能运用的全部资源。这些普通家庭,不期望孩子有高学历、能进入好工作的应聘门槛就已经很不错了,又怎敢奢望孩子去创业呢?以这些家庭所能接触到的资源,又如何能支持孩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一线商机呢?
所以,大学高中化、学生巨婴化,本质上是出路狭窄化的体现。做题的链条被不断延长,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只能顺着传统的路径继续前行,不断参加各种补习班。而大学也很配合这种趋势,前几年就有媒体曝光不少大学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如今还有不少“高大衔接班”就是大学自己举办的,美其名曰“帮助”学生打牢基础,顺便还能创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学也会像要求家长配合一样,让学生把家长“请到学校来”。
总有舆论批评大学不该大包大揽,但实际上这并非学校的错,学校这么做不过是对家长需求的顺从。既然大学的目标似乎只剩下做题和升学,那么尽可能复刻中小学的空间也就成了合理的选择。家长和学生或许也并不讨厌学校管得严,就像在互联网上,总有人呼吁大学校门要关紧,严格控制社会人员进入,理由是“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啊,在他们看来,大学生都在里面做题呢,社会闲杂人等来捣什么乱。
这样的现象究竟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从认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通过“高大衔接班”高数课能拿高分,也能减少去网吧包夜等不良行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但这一现象是否符合高等教育的期待呢?那些暑假补高数的学生,目标恐怕并非是想成为数学家。
这里暂且不讨论这种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毕竟天天想着做题、考研、考编的大学生,有多少能真正流入创造价值的行业,大家心里都有数。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些抽象的问题,即本应由大学支撑的社会理性空间,正在逐渐矮化与干瘪。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不少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上费尽心思,各种精美设计层出不穷,甚至内卷到相关部门都曾下文要求“避免铺张浪费”。这看似是一个小事,但却反映出大学在“神化”入学仪式,让录取显得格外庄重。然而,这种“神化”其实也是一种“幼化”,和幼儿园发一朵小红花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用浮华的器物去掩盖抽象价值的空洞。
这种“幼化”有时还会产生反效果。从学生到舆论,做题家思维立刻上线,一大堆人开始盯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上的各种错别字、语病,并试图从中挖掘出什么“深意”。除了明显的错字之外,找语病这种行为其实很无聊,因为学信网上认证之后都一样,不喜欢可以不要这个证书。但这就是现在大学话题的常态,就像一种精神层面的返祖现象,如同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一样,只关注一些表面的、琐碎的东西,装作一本正经。
除此之外,大学在引领社会议题方面有多少贡献,提供了多少深刻的思考,大家也都有切身体会。把热搜上那些大学相关的话题中的“大学”二字盖住,换成中小学或其他机构名,也丝毫不会觉得违和。“高大衔接班”与大学呈现出的这种趋势不过是一体两面,一个不再高级的大学,自然也不会带来多少深刻的思索。无论是学生还是大学,都越来越认可“做题”的价值了。
但从长远来看,一个人的人生很难仅仅靠做题来支撑,一个大学、一个社会亦是如此。做再多的题,也终将面临真实生活的考验,这一天的到来或许可以推迟,但绝不会缺席。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人工智能“进军”新闻网站:变革...08-18
- 肿瘤疫苗:从低谷到复兴,挑战与...08-18
- 印度 “神作”《释放阿凡达》:一...08-18
- 可折叠手机在美国市场卖爆了,三...08-18